Thinking in Family Robot Software Model

家用机器人市场逐渐浮出水面的同时,我们的家用机器人设计也提上议程。简单的几个需求点现在是确定的:高度、各关节自由度、外插平板策略。在机构设计的基础上,现在将主要思考软件模式的设计。基于外插平板这一特性,platform的属性是必然的,希望借助广大的app提供商来丰富我们自己的生态。关键需要思考的就在于,这个生态将如何提供。以下是几个Options:


1. 机器人 + App

简单有效的模式,类似大疆。一个软硬件结合的产品,两者捆绑。软件可以丰富出自己论坛、周边、社交等,但只有自己一家在玩。


2. 机器人 + SDK的模式

典型的就有kinect,leap motion等。运用到家庭机器人,我们提供硬件,基于硬件提供软件接口,包括运动控制、语音、图像等。别人买硬件,送软件SDK,去开发各个细分市场的机器人产品;或者别人只是通过我们提供的软件SDK去开发App来实现自己的附加值。这是一个半开放,面向下游产业链的方式。我们自己也会开发面向终端用户的产品,但可能主要精力将投入到硬件与软件SDK的升级当中。类比于kinect的两种用途,一种就是我们自己,买来用它的SDK做我们完全新的东西;另一种,像游戏公司在Xbox上去做体感游戏。


3. 机器人 + Dev Platform + Package Management

类似的有Apple,NI等。由这个Dev platform出发,去关联自己的硬件产品,并借下游开发人员丰富自己产品生态。这是一个投入成本相对较大的方式,现阶段可能做到的是在机器人硬件基础上,提供相对简单的二次开发环境,并统一由我们自己去分发开发出来的产品(Package Management),形成闭环。


4. 互联网 + 机器人

不同于手机那套互联网+免费硬件,因为我们并不是非常在乎压缩硬件成本、减少中间环节这些。关键在于去寻找家庭机器人online的、硬件之上的附加值。现在我所看到互联网+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内容的分发,在此基础上,各行业有内容优势的,比如有各自的知识库、自媒体等等,可以以我们家用机器人为平台。这也要求我们最好提供一个类似微信的入口,来统一接入内容,并由我们想办法将这些内容通过机器人发挥出去(能怎么发挥,这我还没太琢磨明白)。


3和4的所谓生态其实只有在一定规模下才会有意义,其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提供足够的附加值,让别人愿意用我们的平台来玩。1和2似乎是当前阶段有可能做到的软件模式。